教学科研主要经历
1978年贵阳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起先后任预防医学系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和毒理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预防医学系副主任、主任,现任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期间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及华西医科大学等学习研修6年。2001年~2003年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修并攻读博士学位,因单位工作需要,于2003年底回国服务。曾赴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泰国、日本等国学习或进行学术交流。
从事卫生毒理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和地方病学教学和科研工作34年,每年承担本科生的毕业生产实习和本科、硕士及博士三个层次10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已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57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和卫生部、教育部、贵州省“十五”、“十一五”攻关及省地方病重大专项等项目30余项。主编、副主编、参编专著和国家级规划教材共10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其中sci收录13篇。2000年以来获省部级科技奖7项,其中首届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和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除军队奖为第二获奖者外,余均为第一获奖者)。
现为贵州省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环境与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十四届专家评审组成员、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常务理事和抗癌抗突变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会常委、中国毒理学会理事和生化与分子毒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贵州省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长、贵州省预防医学会副会长、贵州省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委员、贵州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华预防医学》、《中国地方病学杂志》、《环境与职业医学》、《中国公共卫生》、《癌变•畸变•突变》等杂志编委。
教学科研主要成果
1. 专著及教材编写
(1)主编专著《砷与健康》.科学出版社.2008,06;
(2)主编《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程》.第一版.科学出版社.2012.08;
(3)主编《毒理学基础》(案例版).第一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2008,07;
(4)副主编《预防医学》(案例版).第一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2007,08;
(5)参编《毒理学基础》第6版.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07;
(6)参编《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第3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08;
(7)参编《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第2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07;
(8)参编《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案例版).第一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2008,07;
(9)参编《预防医学实验教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02;
(10)参编《现代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02;
2. 所获荣誉称号
(1)2011年获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
(2)2010年获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3)2009年获贵州省教学名师
(4)2007年获全国预防医学优秀科技工作者
(5)2004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
(6)2004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提名奖
(7)2002年获全国地方病防治先进个人
(8)2001年获全国优秀教师
3. 所获科研奖励
(1)2001年获首届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燃煤砷污染对人体多脏器损害及分子机理研究,第一获奖者)
(2)2010年获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贵州燃煤砷污染致人体细胞及分子遗传学损害及其机理,第一获奖者)
(3)2008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医疗成果二等奖(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第二获奖者)
(4)2006年获贵州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贵州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相关基因筛选及突变与癌变关系研究,第一获奖者)
(5)2006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碳酸锂对联合化疗方案的疗效及遗传损伤的临床研究,第二获奖者)
(6)2004年获贵州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碳酸锂的抗癌作用及机理和增效降毒临床应用研究,第一获奖者)
(7)2001年获贵州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燃煤砷污染对人体多脏器损害及分子机理研究,第一获奖者)
(8)2000年获贵州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锂、铋、镧三种金属化合物的抗诱变作用研究,第一获奖者)
4. 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pkc-nrf2-are通路在燃煤砷污染致机体肝损伤中作用及银杏叶片干预调控机制研究(81172603)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dna修复基因mgmt的表遗传调控与砷中毒关系研究(30960337)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dna甲基化在燃煤型砷中毒中作用及其机制研究(30760225)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燃煤型砷中毒易感性及形成机制研究(30460123)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地砷病患者皮肤和肝脏病变演化及癌变的分子机理(30060077)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地砷病人群遗传损伤与病区癌发生关系的研究(39660070)
(7)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地方性氟中毒(燃煤型)分子发病机制、早期诊断、药物治疗及综合治理医学健康效果评价研究(2006cb708513,子课题“氟中毒影响因素探讨”负责人)
(8)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地方性氟中毒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2010dfb30530,子课题“燃煤型氟中毒与砷等环境因子交互作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负责人)
(9)教育部博士点创新计划基金: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患者免疫功能及其分子机制研究(2007660001)
(10)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燃煤砷污染致砷中毒人群dna损伤与修复机制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f2000-1)
(11)贵州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地砷病易感基因及蛋白质改变与疾病发生关系(黔科合外g字[2005]400115号)
(12)贵州省科技厅“十一五”攻关项目:地砷病患者免疫功能和分子免疫机制研究及应用价值探讨(黔科合ny字[2006]3057)
(13)贵州省科技厅重大项目:贵州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的发生发展规律、致病机理及早期诊断研究(黔科合重大专项字[2006]6016号)
(14)贵州省科技厅“十五”攻关课题:贵州省地砷病相关基因的筛选(黔科合农社字[2001]1140号)
(15)贵阳市科技局重点项目:贵阳市白云区三片区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与生活水源污染物检测及其相关性研究
(16)贵州省教育厅培育项目:地方性砷中毒治疗药物和方案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黔教科2008020)
(17)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基金项目:地方性砷中毒治疗措施及其药物作用机理研究(黔省专合字[2005]380号)
(18)贵州省省长基金:贵州省地砷病易感基因的筛选与预警系统的建立(黔科教办(2004)07号)
(19)贵州省省长基金:燃煤型砷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控制对策研究(s2001-21)
5. 主持的教改项目、发表的教学论文及教学获奖等
(1)主持的教改项目
①贵州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2010-2013
②贵州省教育厅:开放式实验室的运作模式探讨,2007-2009
③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培养模式探讨,2007 -2009
④贵阳医学院教改重点项目: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2011-2013
⑤贵阳医学院教改项目:师资队伍建设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2006-2008
(2)发表及全国会议交流的教学论文
①张爱华,何江,洪峰,王荣,李军,姚茂琳.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探索.现代预防医学.2011,38(3):496-497
②王荣,张爱华,洪峰,李军,河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放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8:58,69
③张爱华,肖婷婷,洪峰.医防结合培养实用性公共卫生人才.预防医学论坛.2007,13(10):954-955;
④洪峰,张爱华.关于我院公共卫生实验室开放的思考及建议.全国公共卫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0.07
⑤王荣,李军,张爱华,等.探索开放性实验教学和管理模式,推进实用性公共卫生人才能力培养.全国公共卫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0.07
⑥洪峰,张爱华,李军,等.实验室资质建设促进实验室规范管理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经验与体会. 教育部高等学校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六次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教育分会第三届第十一次全体会议暨全国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系主任联席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预防医学教育研究会第二届第三次全体会议会议交流.2012.08
⑦王荣,李军,张爱华,等.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部高等学校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六次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教育分会第三届第十一次全体会议暨全国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系主任联席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预防医学教育研究会第二届第三次全体会议会议交流.2012.08
⑧姚茂琳,张爱华,洪峰,等.关于新形势下实验教师和技术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教育部高等学校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教育分会第三届第十一次全体会议暨全国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系主任联席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预防医学教育研究会第二届第三次全体会议会议交流.2012.08
(3)教学获奖
①2011年获贵阳医学院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第一获奖者
②2011年获贵阳医学院教学成果三等奖(开放性实验教学及实验室运行管理),第二获奖者